文心之寄
——读李亚娟山水画有感
文/孟云飞
一代又一代的国画大家在上千年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审美追求。自然山川,被赋予了画家的精神情感,才有了“意境”。传统山水是以内涵思想为本,传递了无限的艺道精神。 “师古人”,是获取前人丰富的笔墨给养,领会中国画长期形成的品味与格调,拿来我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揣摩与细细的品读;年深日久,这些影像才会进入你的血液,笔下的作品才会散发出独特的能体现文人山水意趣的风貌。
近一百年的中国画,经历了跌宕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西方绘画的观察及创作方法,不断渗入到各大院校的国画学习中。为了“矫枉”,不惜“过正”。对描摹自然造化的追求,多于对历代名画的揣摩。越具象越真实的图像,对想象力的束缚也就越大,距离国画的意蕴也就越远。
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师古人”并“师造化”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商业繁荣的深圳,有这么一位畅游古今、守得淡泊、坐究四荒的女画家——李亚娟。
李亚娟,号平生堂主;1977年生,河南安阳人。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硕士,师从丁中一先生。现任深圳大学教师。
李亚娟,典型的“北人南相”。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但骨子里带着北方人的执拗。不凑热闹,不争输赢。看自己要看的书,画自己要画的画,做自己要做的文章,淡然地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
李亚娟是个典型的“学院派”,用理论学养支撑自己的实践创作,并有着深厚的写实功底。看她的速写,灵动洒脱,造型严谨,带有强烈的 “现代感”。面对她的速写和这个人,您丝毫想象不到近些年,这么一个外表时尚的女子,骨子里却有着对国画传统的执着。
李亚娟对西方的素描和对国画山水的体悟很深,也对美术教育有自己的思考和理念,思维非常活跃和开阔。她很谦虚,常说——我其实一直在“补课”,补“师古人”的课。跟她聊,听不到一丝丝的“着急”,譬如谁谁的画拍得多少钱,她听完就笑笑,继续聊她对艺术的理解。
她的画室里,摆满了有关历代名家的论著和画册,从李成、范宽、王蒙、董其昌、陈洪绶、再到文征明、龚贤……,一本又一本摞在一起,她轻轻指了一下说:“这些,都是我的老师”。这种范儿,像极了黄宾虹老先生。黄宾虹先生常说要多交朋友,要与古今名画“交朋友”,“别人有长处,我就吸收”。但是扎进传统,说起来简单,要踏踏实实地做到,守得一方清净,在今天的社会里,则是不易的。
在她的山水画里,牛毛皴、披麻皴,杂以繁复的苔点,笔法多变,墨色层层积染,浓淡分明。所写的山水树木,刻画的密实精细,层次丰富,葱郁茂密,烟云流动。墨法苍老中含秀润,笔法柔媚中见骨力。
李亚娟的画,透着一份雅致和古朴。着色不多,以墨为主,偶尔会用赭石、朱砂、石青和石绿点染。她的山水,弥漫着一片宁静和苍茫。
还有画后随手写下的诗句,如“偏居山崖下,角梅几度花。黄毛小儿大,明月到我家。”、“何处无深山,闹市人亦安。生老本有数,真心自转还。”、“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青天揽明月,北海御大鲲。畅游松林晚,踱步黄山云。挑灯千古事,冷眼满金樽。”这些都是李亚娟山水画的题画诗,均为原创。抒发着她对人生、对艺术的思考。读之满口溢香,品之意蕴悠长。充分展现她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
这样一位纤弱的女子,却号平生堂主,此“平生”出自苏东坡的词《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若骨子里没有一股英风豪气,岂能如此欣赏这样的词句?!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大家都认为的种“美”,是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便是值得商榷的。中国画画家,脱离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透彻了解,即使有高超的造型能力,要画好中国画也是很难的。何况,要独树一帜!追求国的“雅”,文人画便是必走的高坡,但是文人画所具有的哲学性和文学性,考验的更是一个画家综合的文化功底。
来源:中华人物网 行业名师网编辑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