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信天工能巧夺
文/艾国文
近日,不断收到刺绣大师徐祥云的刺绣作品在欧洲圣诞礼品展销会、亚洲艺术品博览会、意大利国际手工艺品展销会等这样世界顶级的重大美展赛事及贸易中连续获奖的消息,不禁让我回忆起2015年8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第十二届“美丽中国”的艺术展评中,徐祥云大师的刺绣作品《穗荷聚瑞》震惊所有的与会代表,刺作高在138厘米、宽88厘米的乳脂淡玉般的苏绢中,青花瓶扦生一茎两穗的粟米及一蒂二苞的莲花,强烈放射出“和颖之谷”与“并蒂之莲”的祥瑞之兆,花瓶的洁净圆滑、凹纹凸带、明暗晴暖、内外温润,仿佛珍品在案、可掬可验。那一束凌瓶而出的一茎双穗的粟米和那一蒂二苞的莲花更是晴红照水、玉雪映霞,籽粒垂金、微茫丝脂般的丽靓,熟成娇挺的茎藤枝蔓与风姿绰约的穗苏花蕊相映生辉、艳滴色溢,每一组别、每一物种、每一品部,都是几种颜色交融过渡、衔染无痕,致使花似羞开、蕊瓣白里透红,叶值盛绽、脉帛青湛浸黄,籽穗摇曳金风生香,穗荷托衬晕染霞映。看上去如实乱真、栩栩如生,虽是绢线绣品,但却深感涵香扑鼻、清麝盈面,屡屡幽馨沁脾浸心。再加上她的用料特殊,配置得体,作品在灯光下星花吐敛、彩屑闪烁。真可谓是刺绣极品、刺艺精典,令目睹此作的所有代表们惊呼狂赞,兴奋不已,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经久掌声。当然她的作品《穗荷聚瑞》也在这次全国艺术展评中获得大奖——工艺品类唯一的一枚金奖勋章。在场的代表们无不由衷叹服:“好!好!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同时,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向徐祥云女士道喜祝贺,更向徐祥云女士索求、订购、咨询刺绣作品,更对徐祥云能推出这样的绝好作品涌起敬慕和探寻。
徐祥云大师今年53岁,但仍然青春四溢、挺秀如荷。有的报道称她是“花王之中一朵盛开的牡丹”,其实这还不够全面,她更有的是兰花的默然生香,荷花的娉婷玉立,丹桂的淡雅纯蔼,梅花的报春领潮。她富有苏杭美女的潜质,俏挺匀称、袅娜轻盈,更具有艺术名师的修养,聪慧热忱、灵秀俊雅,芊芊十指、柔柔玉腕,就是像专为描龙绣凤、穿针引线所生所长,荷瓣儿似的脸庞永远都是谦合的温馨和磁性的微笑,齐颈秀发更显出她的干练与睿智,通体都洋溢着花影月容,逶迤着书魂画韵。以至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她天生就是刺绣的仙姐,与世俱来的能够创作精品刺绣的艺术风范。其实,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完全是靠自己的艰辛和努力打拼出来的。完全是靠执着追求和挚爱不息的支撑建树起来的。
徐祥云出生在苏州市吴中区的一个刺绣世家,尽管在他幼小的童年里,到处是“破四旧、立四新”的萌动与狂热,但在她的家乡吴中区的村村镇镇,刺绣的传统仍然是热潮如常,孩子的兜肚、姑娘的头巾、老人的帽子以及枕头的外套、铺床的被单、门口的门帘等等的诸多日用品上,仍然有姑娘媳妇们对刺绣的如醉如痴,仍然展现着苏妮吴女的丰卓绣艺,那一幅幅馨怡、靓丽、鲜新的图案,无不体现吴地百姓的美好向往和心手灵巧,更展现出千百年来苏绣工艺的特有魅力。徐祥云就是在这样的刺绣环境里长大的,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早已被这些独特的传统民俗、浓郁的艺术气息所熏陶、所迷恋,能拿得起针线的时候就开始随着大人们左穿右刺了,她那识辨模仿,过目不忘、一学就会的能力连大人们都感到惊奇。
在她5岁那年一次目睹邻家阿姨婚嫁热烈场面上,更让她对刺绣艺术痴爱不已,那一幅蒙盖头上翠绿金红的鸳鸯吻颈,那个个包袱皮上五颜六色的花香果熟、鸟语禽鸣,那锦缎被褥上入时抢眼的画面字迹、云纹藤卷,并当这些图案受到众多宾客围观称赞的时候,她简直就是羡慕不已、崇爱倍增,她当时就暗自发誓,将来一定绣出比这要好、好上多少倍的画面,一定做个受到阿姨和所有乡邻也这样夸奖的刺绣姑娘。
自此,她真正开始学习刺绣,她先向邻居阿姨学习,再向当街的奶奶、姐姐们学习,总之,他向一切能够发现的刺绣优秀人才、鲜见画样学习刺绣的能人们也愿意教她,愿意给她图样。
7岁的时候就已绣遍村舍邻居常见的大小图案,让周围的人们夸赞为刺绣奇才。然而这却让她止步不前了,她认为刺绣也就这样程度了,图案铺天盖地,实际纠察起来也就那么几百样,颜色也就是那么红绿黄蓝青白紫,于是她渐渐失去兴致,欲告别这门艺术去另择异技。不想就在这个时候,婶婶的一幅刺绣佳作收拢了她孤傲的心性。婶婶是方圆百里的刺绣名手,一双巧手能绣出几百种图案,远近街巷的亲戚们谁家有个做嫁妆、添宝宝等仪式中的刺绣大活无不找她到场指教,如果能得到她给亲手刺绣个盖头、兜肚、花巾什么的,那更是引以为荣。有一天徐祥云到婶婶家办事,看到婶婶正在刺绣一幅丝织被面,图案中一只彩凤翎羽垂开、引颈唱鸣,牡丹花援石绽放,叶翠花红,舒云远月,晴碧如洗。图案里七彩缤纷、鲜炫夺目。徐祥云被深深吸引,兴趣陡起,手抚着图案连连发问、追根寻底。婶婶一一解答后,又翻出自已压箱底的绣品给她过目,给她讲述。她发现婶婶绣的作品与众不同,手法独特,主体主部密不容针、叠加瓷密,附属部分疏丝小线、以隙代色,所有的图案都赏心悦目、引人赞叹。自此她认识到了苏绣的博大精深、衔华佩实。她毫不犹豫的拜婶婶为师,排除了内心的浮躁孤高,专心致志地和婶婶学起了刺绣。每天去向婶婶请教咨询,工前饭后更是不离婶婶的身前身后,有时为了学会一个小技巧,竟在婶婶家呆个月上中天。当然,徐祥云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婶婶忙的时候,自己放下手里的针线,风车般的为婶婶做事儿,替婶婶跑腿儿,痴心学艺、办事乖巧,不能不受婶婶的喜爱,婶婶仿佛找到了手艺传人,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刺绣绝学向她传授。她更是心无旁骛、忘我舍时,在婶婶家一坐就是一天,晚上回家一绣就是半夜,那个时候点的还都是煤油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必须极度地靠近灯光才能看清针脚线位,她为绣好记下这些图案,常常伏贴灯光,细看酌视,有时灯火燎着了她的头发,她都浑然未觉,直到烧疼了她的额头,她才惊慌扑打,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时常如此,那时她的头发常常是前焦后秀,曾是不少人的笑料茶谈。就这样他用5、6年的功夫从婶婶那里学到了很多外面学不到的东西,《丹凤鸣月》、《鸳鸯戏水》等300多种图案印在她的脑海深处,分针、多针、乱针等二十几种刺绣技法掌握的娴熟自如,深得婶婶的真传身授。对她后来刺绣技艺的峰巅成效,产生了基础性作用。
她虚心地向姐妹们学习,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片闺蜜,苏州的姑娘大多具有承传家庭刺绣工艺的习惯,她们从上辈那里习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技艺,有许多是刺绣的能工巧匠,又对刺绣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把自己心中的喜爱和意念融汇进刺绣的画图,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与促动刺绣工艺的变化,她这时已经具备了强势的鉴别能力,谁的手法特殊、谁的功夫独到、谁的针线表现突出,这些她一样就能看到,她潜心的和这些姊妹学习探讨、切磋交流,吸吮这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刺绣营养,磨练着自己刺绣的功夫,几年下来,她已是刺绣姊妹公认的佼佼者,刺绣作品经常是姊妹模仿的范本,姊妹们有啥想法也爱找她来商量,而她也总能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收获。十街八巷姑娘们争相拜她为师,习学她的刺绣技艺,她当真成了刺绣姊妹的领袖,邻里街坊把她像刺绣“状元”般的仰慕簇拥。
她向刺绣名师们学习,她曾经专门远路拜访过当时在附近较名望的刺绣巧匠乔江香后人,乔江香是清代著名刺绣画师马荃的后代,马荃夫妻二人曾去北京以卖画为生。丈夫不幸早亡,只身回到常熟,善于作画、更精于刺绣,以针代笔,传世刺绣作品有《花鸟》屏条,曾专为清乾隆皇家刺绣衣饰。她还拜过杨芷兰后人为师,光绪十三年,闻名遐迩的苏绣艺术家沈云芝为祝贺西太后的七十寿辰,精心刺绣的八幅佛像备受慈禧赏识,于是慈禧挥笔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夫君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之后她的《意大利皇后艾莉娜像》又轰动了意大利朝野上下,多幅刺绣作品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她的后人们一直以刺绣为荣,承传着她的刺绣绝学深功。除此之外,徐祥云还走访结识了多位民间刺绣艺术大师,观察了他们的刺绣技艺和作品,这让她大开眼界,看到了很多平时难以看到的内景。对于她认为新鲜的、独到的、奇异的技法及用料,她都用心揣摩、细心熟记,师傅们不愿意教的,她就利用探视的机会、拜访的机会偷着学,甚至拿自己学到的一些技法和图案来换取师傅们的指教和点拨。她在学习刺绣上这样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反复观摩、悉数体验。
在练习上则更是夙兴夜寐、寒暑无间,记得在她初绣《瓜荫系福》时,由于这幅作品过渡色十分丰富,结构也相对复杂,既有瓜果枝蔓,又有禽雏架栏,影荫曡错、动感十足,要想达到原作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她白天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各种丝线搭配的颜色变化效果,晚上则坐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长穿短引,稍有不妥就拆除重起,每天都到深夜父母催促休息为止,有时候还是一两个通宵,无数个时日分秒,无数次针来线往,终于成就了她满意的一幅刺绣。当作品绣成之后,别人看了,简直就是一幅瓜荫柳下、禽鸣嬉戏的真实场景,令许多观赏的人爱不释手、久羡不已。
寒暑无间、夙兴夜寐,十一年的酷爱专研、十一年的心无旁贷,十一年的勤恳追求,令她的刺绣功夫炉火纯情、独步潮头,成为远近绣姑绣娘们慕名而来的卓有声望的绣师,以至于在她高中毕业时未等她做出选择的考虑,就被苏州刺绣研究所请进了外发部,她也只好放下那份入学心愿,走上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她所挚爱的刺绣事业。
从民间的自发觅艺走入国家绣都的刺绣研究所,就像渊潭变为湖泊,从承传的娟娟外流,到技艺的江河吸纳,高端的专业平台,又将她置身于惊叹渴求的慕学穹窿。这期间她洞开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刺绣视野,见识了多位技艺高超的刺绣大家,此刻她来不及对她的刺绣挚友们告别辞行,就扑进了锻造精典刺绣技艺的潮头深海,望艺惊叹、爱不释手、忘我研习、埋头仿作,这已是她在刺绣研究所四点一式的习惯。观览、模绣、移植了大量的作品,不仅吸收了刺绣界古今纵横的营养,也将自己原来掌握的技法也发挥到了应有高度,记得在她绣制名画《乡间》的时候,博得了刺绣研究所上上下下的喝彩、就连平时难动声色的高级工艺师们都竖起拇指。著名名画《乡间》是幅个性极强的作品,虽然画面一片白色,但其间却各不相同,复雪的白、云空的白、树干的白、积叶的白等等,看上去相间相近,然而又明显有别,各色相映成趣、天然相溶。别说用针线绣出效果,就是用颜色仿制,也难以做到。可她却区分配置细微的线色、把握物形的质异,并通过自己大针、小针、单针、多针技法的变化交叠,将一幅名画刺绣得质感、动感、甚至寒冷感、潜在感都恰到好处的融汇并存,原作的涵容系数映射给观赏者的感官心灵,使观赏者如临其境、如置雪景,翻然领略一种孤凛清寂的疏惆怅。这幅作品当然也就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上乘佳作,未及竣针便被诸多刺绣爱好者争相预购收藏。
仅仅在刺绣研究所的五年里,她就先后绣出了近200幅作品,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幅作品问世,就是移植《乡间》这样的佳作,也是平均每年都有2、3幅在她的手里诞生。难怪同行的姐妹们都说,这是所里从来没有过的的记录,也是所里从来没有人享受过的赞誉。这使她后来无论到吴县刺绣厂东诸刺绣站做业务主管,还是进苏州刺绣研究所东诸刺绣厂当副厂长,她都以这种顶尖的技艺赢得极佳的口碑赢和同行的追随及领导的重用。
她热爱刺绣、专研刺绣的程度,简直就是忘怀舍欲。在2009年改革的大潮中,她同众多姐妹被市场潮流骤然剥离赖以生存的国有岗位,她不能忍看痴爱一生的刺绣艺术面临倒退凋敝的现象而挺身而出,在资金、厂房、市场均未有所保障的状况下,毅然创办祥云工艺刺绣厂。当时她考虑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建设起自有企业,而是想怎样传承保留这一苏州的瞩目奇葩,怎样弘扬光大这一中外闻名的民族艺术。但无论她有着怎样的酷爱与衷情,有着怎样的执着与理想,都难免被无情的现实冲撞得断断续续,用句现代的俗语说,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不得不去为了姐妹们生活去联系客户,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刺绣的延续去跑市场,起早贪晚、整日奔波,已是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有时为了仅存一点订货的希望,她都要跑去守候奔波,而且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一去好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但即使是这样劳累繁重,她也没有忘怀自己的刺绣痴情,无论她外出还是接访,总是随身携带大小提包,里面装着她的刺绣针线、木架竹撑,还有她的丝绸半成品及其图案,只要坐下来哪怕只有喝口水的空闲,她都要拿出来绣件刺上几针,哪怕只绣上一朵一片叶,或是一个藤秧、一弯瓜蔓。她可以忘记吃饭、忘记喝水,唯独刺绣这门艺术让她时刻割舍不下,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都没有离开她都没有丢下手中的绣针。那是2005年的时候,由于她的面软心急,赊出去150余万元的刺绣成品,又赶上50余万元设施原料不能及时进厂,还有100余万元半成品不能出厂,这样一挤对,企业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为解决这一难题,爱人吴建青在刺绣车间开起了饭店,爱人为节省开支,自己既当老板又是服务员,还是购销帮厨,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倒下便睡。即使这样,她也没有离开过刺绣案台,虽然有时候望着疲惫摇晃的爱人心疼至极,但是她还是咬紧牙关坚守着自己挚爱的艺术、忍痛跋涉在初心梦想的路途上。5年以后资金得到缓解,她不容分说把爱人请回到刺绣企业,还协商将1千多平米的饭店及刺绣场地,改造成刺绣展室,陈列出她们的精品力作,以便和前来参观的能工巧匠们切磋交流、提升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她就是这样在刺绣领域这样坚持着、伴随着、跋涉着、期望着,她苦苦的撑着这片蓝天,一路风雨、一身艰辛、一腔真情,经历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刻苦,汲聚着凡人所无法触及的精华。日出月落、水转山移,至今她从事刺绣工作48年有余,可见她的刺绣技法磨练之精,经验积累之厚,色别琢磨之透,难怪她的刺绣作品,成为苏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难怪她被中国刺绣界公认为领军大师,让诸多的刺绣名家刮目相看,让世界上许多刺绣收藏家、爱好者们仰慕倾倒,以藏到她的作品为荣……
传世精品的倾注
按说,达到她这样刺绣的精湛程度,随便绣一幅什么样的作品,都会受人喜爱。但她不满足技艺上的卓尔不群,而追求的是令人向往的创意、高屋臻领的内涵和超凡入圣的境界,是能够产生超常价值的刺绣精品。
苏绣艺术的作品来源,主要是传统图案、仿书画仿景物的移植和纯粹创作三种渠道,其中刺绣创作作品当然是绣中之珍;仿照书画的作品比较复杂,首先要看原作的作者、原作的价值及原作的影响,恰当选择,也会使刺绣作品凤毛麟角;当然传统图案虽然司空见惯,也不乏好作品产生。徐祥云无疑倾向创作,这在她初涉刺绣领域就有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她面对自然与生活中那些让她心动的瞬间,总是天真的想象,时刻萌动着要把它们绣出来的冲动,每有闲暇就伏在案头描绘着植物、动物、景色,花丛中的一枝一叶、动物上的一鳞一爪、室内外一瓶一杯、生活里的一影一幻,都融入她的绣图笔下纸中,它具有绘画基础,绘画又在他这种写生临摹中提高,偶有机会还涉猎美术创作,即使近年她创作的《厉害了 我的国》还在江苏省美术大赛中获得专业美术创作金奖。她始终不满足一个刺绣匠人照搬模仿,而是雄心勃勃要创作出自己的刺绣作品,创作出属于霓裳绣艺企业的增值传世的刺绣精品。
众所周知,刺绣创作是一项具有特殊性的艰苦劳作,它不但需要有艺术家观察、体验、精炼生活的天分,还要有美术专业的构图、用色、质感,更有对刺绣巨匠的娴熟、丰富的针线技法,这对于仅仅是高中毕业的她,确实是一种挑战,虽然她已具备深厚基础,但还需要综合素质的交汇,特别是水到渠成的机遇。
她的刺绣创作不是即时兴起,而是长时间无意识的感触、酝酿、升华一点点的积累发生的,她曾详析了几乎所有的刺绣作品,看其中实体与空间的位置比例、看颜色的深浅浓淡的融汇,看针线的疏密大小的变化,甚至许多作品她都重绣了一遍到几遍,这些作品可以说每一幅都在她的心里鲜活明晰、呼之欲出,这使她从朦胧的创作欲望过渡到自觉的创作追求,为她的刺绣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她的首幅创作作品《君子风》,就是在对人生数十年的的感受中所萌动生发的,2001年是她36岁的生日,那一年春天她偶然随同朋友参观花展,流彩漪滟的苏州景区,人来人往的花市,令她赏心悦目、浮想联翩,也使她回忆起多少人生的往事、花期的烂漫,联想到了人与花的生命之旅,于是她萌生了表现人和花品质的强烈欲望。她不是像作家、画家那样灵感生来奋笔而就,而是逐步的酌磨,以一片风景表现瞬间的清高?以一树丹桂代表人生内涵?以一地花丛代表人生世界?似妥似不妥,看准还不准,人与花品质的图像在她的头脑里不断涌现着,变化着,在她绘制的几十幅草图中,有河边柳枝,有岩中迎春枝菀,有春江水暖、有云晴雁阵,最后浓缩浓缩再浓缩,升华凝练为梅兰竹菊四屏条幅,然而她的条幅与有史以来的梅兰竹菊绝对不同,她推出的是峥拔苍简、形集神聚的虬劲老枝上待放着两三蕊绿梅、盛绽着一顶素兰,初生着几叉翠叶,怒放着相向的粉菊,每组的花前叶下都有或蜂或蝶或蜻蜓嬉戏逗弄、碰吻间绕。物象参差错落,笔墨浓淡催动,春溢年韵、初函程形,荡漾着稳怡清新、散发着勃勃生机,将人生花运融汇得天衣无缝,将人品花质展示得高雅圣洁。使一幅作品未及面世、随成精典,创造了苏绣史上绝无仅有的美谈佳话。她就是这样挖空心思、由表及里、由粗至真、删繁求精,致使她以后创作的《春意》、《秋韵》等近三十余幅作品,结构精巧、图案舒愉、色彩清丽、含意丰远,成为一幅幅为刺绣史册添彩增辉的佳作。
但她的主要刺绣成就还不在这里,而是在她大量的二度创作上。在她的半生刺绣生涯中,将书、画、照片、图案,改编成刺绣的作品的,成百上千,每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青出于蓝胜于蓝。
艺同一理,在创作的园苑里,将一种作品改编或移植成另一种作品,是需要赋予大量的经验、积累和精力的,从小说改编成剧本、从话剧移植成京剧,从国画蜕变成油画,无不是通过作者深加工、再创造的艰苦劳动才有所成功,特别是将书法、油画、国画、摄影、雕塑等作品改编成刺绣作品,更是难度有加,她要完成由线代色的研究,她要完成万针亿线的穿引叠映,更何况她选择的还都是复杂、恢弘、特殊的顶级名作呢?
她成功移植的首幅作品是古今享誉的王羲之书法手迹《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手书流传广泛久远,其字迹章法精巧绝伦,姿态万千,淡笔浓墨、盈腹衔缘、重首虚末、朗骨柔筋,雍容大雅、不要说把它绣得难分伯仲,就是现成的书格仿影,写得像都十分不易,不下多年的功夫,很难至神达韵。而她之所以选择这幅珍品进行二度创作,也正因为她看中了其中的纵横捭阖气势和气蒸云梦的恢弘宏。她在将这幅作品引进刺绣的领域,就是想传递精彩的民族文化神韵,弘扬民族文化精粹。她想绣好它,让它再添一株民族艺术的奇葩之树。但想归想,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轻而易举。她做好了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到绣起来还是未如所愿,她感觉缺少原作的活力,也未完全活化出原有笔画的飘逸酋劲的神态,如何能与原作媲美,她百思未得其法,于是她干脆停下手里的绣针,拿起笔模练起王羲之的字来,一遍又一遍地揣摩里面的运势、锋力、笔画的走向,每天临帖仿影,每时对照钩润,累月经年,修毫敛墨,竟然让她渐入佳境、悟得真谛,书法水平意外有了书圣的风格,在兰撇莲捺、瑰横竹竖的笔画中,探得了奥秘纤微的走向,俨然一名佑军的书派,这时候她才重新操起针线,终于得心应手的进入刺绣创作也终于绣出了她的移植佳作《兰亭集序》。这幅作品长120公分、宽40公分,用红、黑、深浅三套线绣就,特别是绣作中的38个印章,最大的6公分长、3公分宽,最小的仅为1公分见方。印章形状有方、有正、有半圆形和不规则图形,字有篆书、隶书、钟鼎文,大小不等,刻法既有阳刻、又有阴刻,刺绣难度可想而知,但都未影响《兰亭序》中线条流畅、针法匀整、绣工精细、色彩丰富的个性设置。作品的细腻质感,浓墨中的蘸转重轻、虚笔中的藕断丝连,字里行间的对应合契,谋篇布局的交相辉映,就连印章中肉眼难于分辨的残凹刃痕也绣得明晰可感、清细如真。无不展示出她对艺术的观察力、理解力,展示出她的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她对艺术创作的严肃性、严密性。这幅作品已成为她苏绣陈列馆中的镇馆之宝,每当开馆迎宾时,总会有一群群的客户游人聚集在这幅作品前指点热议、颔首称赞。
在她的二度创作作品中,有一幅最值得称道的精品,叫做《三大主力军陕甘芝会师》,这幅油画是著名美术家张柬之创作,画中有近百个人物,有复杂的背景,有诸多的物品,有别具一格的情绪、有千姿万态的动感,已经作为历史文物般的佳作,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她通过新闻媒介知道了这幅画的信息,于是不远千里由苏州抵达北京,拜访张柬之老师,要求要刺绣这幅作品,要把这幅名作改编成刺绣作品。当时张柬之老师格外震惊,自己花了几年用大色块、细笔触才创作出来的大幅油画,她竟要用银针丝线来完成,这可能吗?江南闺秀的娟针闺线要表现西北高原的金戈铁马可能吗?但看到她信誓旦旦胸有成竹,还是答应了她,鼓励她尝试这个前无古人的创举。
她接下这个任务后,多方研考、纵横求措。先是将其放大几倍几十倍,从全局、到局部、从块面到线点,从衣着到装饰,从肌肉到眉毛,从色块到空隙,从情理到关系,她无不仔细勘鉴,详加考究。如何将大单彩独色的丝线变成多彩融蕴的油画效果,如何将一针一线组构油画中的大色块重叠加的立体感觉,如何让有限的针孔线距恰到好处的重现油画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旗帜的一皴一漪、云朵的一卷一舒,房舍的一砖一瓦,总之达到整个画作的图彩结构,大到画中的色块组合,小到画面的点线色晕,都是她深思细酌、析鉴详分的范畴。半年多的晨星夜月、废寝忘餐,越研究越使她知难蹰步。按照她的设计,这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可以说是在刺绣领域里属前所未有的一部巨作,充满风险的投入。
她面对自己刺绣史上的空前挑战,从容应对、破险克难。她认为传统刺绣中单打独斗模式已不适用于这样大作品的创作与生产,要想突破亘古未变的风俗画式构图和传统式规模,就必须采取超常的现代办法,与时俱进、超越自我,这是她创作《三大主力军会师陕甘孜》这幅现代大型绣作的首先萌生的感觉和需求,也涌动起这个尝试和决定。于是她从自己多年朝夕相处的伙伴中,挑选了十七位具有精湛技艺、丰富经验的刺绣专家,进行讲解培训,专项练兵,准备凝心聚力,集群攻坚,不遗余力,打好这一在刺绣史上具有先河意义的的创新之战。他知道创作这幅复杂的作品,不是常规工料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大量的优化充新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她按照设计的要求走访了大量的原料生产厂和供应商,从绣框的定制到丝线考察,从底锦的选择到绣针的型号,无一不进行深入细微对比研究,特别是丝线的选择,从原色、混合色、边缘色、交替色一直到过渡色、辉映色以及粗型、细型、微型、特型都给以了严格的挑拣、实验,为此她比平时购料多付了几倍的经历和价钱。她还选择出数十幅中外小型油画供大家欣赏琢磨,演练仿绣。然而让她最付出的还不是这些物质上的投入,而是她在精神上的付出,在开工的前夕,她组织挑选出来的十七名姐妹和有关人员,聆听了画家创作的经历介绍、邀请了党史工作者为她们做了专题的红军长征讲授报告,特别是她专程组织这些姐妹远赴北京,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当他们听到讲解员讲述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阻击强敌追杀、突破天险堵截中,不屈不挠、不畏牺牲、无数先烈血洒大漠荒野的英雄事迹后,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红军这种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融入心底,付诸画作、传给世人。
2013年9月6日,这项庞大的刺绣工程动工了,十七个姐妹起早贪晚的奋战在刺绣机台上,每人面前为0.6米宽度、1.7米长的刺幅,每个姐妹面前摆着一幅扩大了的油画局部,,有的塞云翻滚,有的旗帜猎猎,有的笑脸皴皱,有的衣衫褴褛,每幅都颜色间杂、方寸数变,浓彩淡抹、晕染润沿,但她们却不怕繁难,不惧巨细,坐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着自己眼前的十几根粗细间杂的银针、十几条游丝兔毫般的彩线,指腕翻飞、引色牵云,闷室硬椅,热晌冷夕,她们一坐就是半天,甚至招呼吃饭都充耳未闻,不伸手拉他们下来,她们还沉浸在刺绣的劳作里。而徐祥云则更是夜无睡意、食不甘味,白天扑在刺绣台上,完成着她所担负的最核心最艰难的绣段,还要不时地回答姐妹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解决所有姐妹中遇到的疑难关卡,还要不时地抽出时间来巡视探看姐妹们刺绣的效果,她不允许在作品上改动,是凡复杂拿不准的段位,她都要求在别的锦面上做下实验,一直到与原作颜色一致,才从新上机操作,每个复杂段位,她都亲自监看审验、调试核准,确保原作的颜色与形象、风格与精神。送到她面前的饭菜凉了多少次,直到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告于一个局部段落,她才端起饭碗在刺绣台旁边监管边吃上几口。自刺绣动工,她基本上就没睡过几宿,月明星稀,百籁寂静,她要回顾一天中的刺绣进度,哪里吻合,哪里欠妥,明天的绣段哪里与哪里衔接,哪个部位需要特殊衔融交叠,相邻姐妹怎样协和搭配等等问题,都在她的脑海反转演映,直到一组组的图案明晰落定,她才能犹豫合眼、疲惫入眠。
日出月落,甘露清霜,2014年的4月9日,她们的这幅长2.8米、宽1.2米的油画效果的刺绣巨作《三大主力军会师陕甘孜》,终于在烂漫春色里宣告胜利竣工。前前后后整整7个多月时间,精细如一的坚持了219个日日夜夜,耗费472300个工时,使用丝线39.2斤,使用累计91376631针,是迄今为止刺绣领域最大的油画风格作品,难怪人们称它为:“天下第一绣”!
作品亮相于告竣仪式,姐妹们忘乎所以地庆贺围观,爱不忍离,原油画创作者著名画家张柬之先生,望着这闪烁着莹光溢彩的巨幅作品,更是欣喜若狂、由衷盛赞:“真没想到你们会绣得如此逼真,刺绣的效果达到了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它的艺术价值不相上下,它的社会价值更是没法估量,这真是千古以来第一幅刺绣绝作啊。”苏绣研究会的副会长一班领导也对这幅作品给以盛赞:“这幅巨作规模庞大、技艺精湛、画面磅礴,效果卓绝,这在我们苏绣史上绝无仅有,在全国的刺绣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只可惜,她带领姐妹们绣到最后,反倒让一位合作者同行朋友注了册,她的姐妹们都不服气劝她据理力争,她开始也接受不了,但她仔细地想了想,不就是一次经济损失吗?只要她承认是我绣的,哪怕不承认我参与设计刺绣,但我确确实实与姐妹们一起一起完成了这部大作也就足够了。确实,刺绣这部作品的事在当地传播得沸沸扬扬,是凡明知就里的街坊邻居、同行朋友们无不替他惋惜。
她的尝试成功了,她将刺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此她有很多的对同行乃至社会具有启示性的感受,她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对创新和拘谨的理解了,她说:“创新是有载体的,喊着看着创不了新,站着等着也创不了新,必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创新,只有在实干中,在具体问题、困难的情况下,在出路、生存的逼迫下,才有创新的目标、创新的动力,才能自觉地寻求创新的办法。”这种体会相信不是只适用于她这个刺绣项目,而是对整个社会进步具有普遍的启示。
这次成功为她们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更激发了她们的打造精品的热情,随后她们又集群绣制了油画《百位世界名人》、《蒙娜丽莎》、《鲁迅》等多幅大型油画、国画甚至雕塑作品,效果越来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艺术效果全部超越了《会师陕甘孜》。她更让人信服了,求制定做的单位和个人也多了起来,有部门突出门厅科室区域主题的,有企业布置会议大厅堂馆艺术装饰的,有家庭婚娶新房布置的,有商家代理购销的,有的纯属就是个人爱好前来选购收藏的,后来竟有许多大寺名刹高僧名师也赶来订制她们刺绣的旗幡袍带、幕帷帘笼等神饰缀,她们的市场一时门庭若市、熙来攘往、红火兴隆、声名远播。云裳绣艺有限公司的名字叫响刺绣界,徐祥云成为专事精品刺绣的一面旗帜。精品情怀使她们的刺绣艺术得以表现出更为博大精深的内容,更使她们的刺绣艺术充满魅力、位增值升,为刺绣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为刺绣艺术带来了收藏热潮。同时精品战略也为她们赢得了广泛声誉,推动她们迈上了刺绣艺术的领军前沿。
独具市场的魅力
徐祥云的刺绣走进国际市场已经20年之久,20年中,她应邀参加过日本、瑞典、德国、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览会或交易会,刺绣作品火过巴黎、斯德哥尔摩、叶卡捷林普、首尔等30多座城市。销售交流产品达4000多件,创刺绣界贸易之首。
当然,这个市场成绩的取得,除了她们高精尖刺绣质量和实施精品战略外,最重要的是她的辛勤奔波、不辞劳苦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开发,推广产品,无疑是个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徐祥云领导企业刺绣企业20余年,更深知市场开发的重要性。所以,她对开发推广刺绣产品也就不得不花费自己高价值的时间和精力。她酷爱刺绣创作,她喜欢研究刺绣理论,然而一旦哪里有需要她去市场开发,她都会放下手里哪怕是最值得连续进行着的刺绣热情和业务灵感,如时如地的赶去开发她们的刺绣产品地点。同伴们很为她的这种舍弃惋惜,不止一个人这样反映过,如果她不去开发市场,想的、绣的、指导的,肯定比现在这些作品还要好、还要丰富、还要具有价值。可是她没办法,市场需要她、谈判桌上需要她。她常常说:“企业的员工需要吃饭、刺绣的艺术需要经济支撑,假如我们的刺绣作品走不出市场,姐妹们刺绣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大家都没有回报谁还能长期坚持在这个寂寞艰辛的岗位上?我自己搭点时间和精力、耽误个一幅两幅作品没问题,我推销好了,我的刺绣姐妹们会增长巨大的热情、守望在这刺绣的岗位上了,姐妹们的手艺也都个个千锤百炼了,说不定她们哪天就绣得会比我好,就会绣出比我好得多的刺绣作品,姐妹们将来要是能够成为一名刺绣名家了,我就是再多搭进去些时间和精力,也值。”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几乎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不在家,常年奔走于国内外各个市场,仅2018年就有163天出席各种交易会、展览会,足迹遍及了欧亚南北美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
推售促销刺绣产品离不开她,提高刺绣产品魅力发离不开她。
她天生就是执着坦率的“文化人”,对艺术率真痴爱也决定了她对人、对事的执着热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她所接触的上千个客户中,没有一个不对她的为人所折服,只要客户有购买欲望、有刺绣作品需求的,几乎都都她的真挚热情和负责任的行为所感召,几乎没有达不成购买或签署合作协议的。盐城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就认定她作为刺绣作品的供应商,见不到她就不办理业务,她出差办事不管多少天,都等她回来再来购买刺绣作品。
另外她在展示推广刺绣作品中,确实也有与众不同的办法,无论是外出参加什么展销博览活动,她和姐妹们都带上刺绣的工具和针线,这对她们来说虽然是不失时机、见缝插针的刺绣她们的作品,可正因为这一习惯成就了她的市场开发业绩。在历次博览会、商展会等大型交易活动中,面对观众和客户的种种疑惑、兴趣和提问,她们除了讲解之外,总是亲自为大家进行细微的示范,把一个个意会不可言传的刺绣深层次的绝技特效,让大家一目了然,惊讶赞叹,这不仅解开了观众、客户的内心疑虑和赢得质量认可,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大家对刺绣艺术的浓厚兴趣,不仅促进了作品的销售热点,还让很多人爱上了刺绣艺术,不止一次的令一些刺绣爱好者顿生当场拜她们为师的念头,甚至还有的要请她们到自己居住所在地传经送艺,发展刺绣艺术。一次在俄罗斯的大型产品博览会上,就有当地的一名刺绣爱好者邀请她们共同开办刺绣培训班,把刺绣艺术传教给更多的爱好者,这个班至今还在上课演练,已经成长出一百余名刺绣专业人才。
她们的另一项创意,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受到欢迎,那是起源于2016年的瑞典世界商贸大会,瑞典皇宫王储不知从什么途径得到了徐祥云大师精于刺绣的信息,于是便委托外贸高官找到中国大使馆,对桂大使和秘书吕程说明想请徐祥云大师为自己全家绣个“全家福”,在徐祥云接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转来这个函意后,她瞬间生出很多思考,但她对自己的刺绣艺术充满信心,就是再难的事情,就是再多挑剔的皇族,她的刺绣艺术也会令其满意,挑战也是机遇、困难更是台阶,她勇敢地承担这一特殊任务,用自己精心专致、高超绣艺,花费两个半月的时间,将这幅作品绣的纤毫毕现、惟妙惟肖,当那位瑞典皇家王储得到这幅刺绣肖像时,惊喜万分,称赞不已,特意嘱托商会高管人员一定要邀请到这位刺绣大师,要对她们给以支持帮助,结果,她们在那届商交会上,观者如云、趋之若鹜,所带作品售之一空。以后历届展销会上常有这种情景发生,大多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效益。她呢也把这项工作逐步上升为推广活动的重要举措,每逢各国的艺术节中的中国文化专场,她都要递交她们刺绣企业的简介,在接到举办国的领袖政要的制作委托时,她都放下案头工作,投入到完成这项嘱托的刺绣订制工作上去,为她的企业、她的市场去创造发展条件。当然,这不止让她的产品趋于热销,更重要的是她使中国的民族工艺、民族艺术得到了世界范围的传播和重视,令中华艺术瑰宝中的苏州刺绣刺绣艺术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敬慕和追捧。
目前,她以被世界上许多刺绣爱好者和收藏家所熟知,这些爱好者和收藏家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她的云裳绣艺有限公司参观访问。在云裳绣艺1000多平米大厅里的11个展室中,分别陈列着她们现有的成品、精品、收藏品达3000幅之多,有中国古典名画的移植仿绣、有世界美术名作的刺绣再创作的画幅,有当今中外最美丽的花卉风景画作的仿绣复图,有她们自己创作出来的各种独版佳作,琳琅满目、璀璨斑斓,珍品遍布、精版荟萃。有历经两年多时间成就的大型双面厅屏刺绣《国色天香》,云卷套格的6米延长的红木精致基座上镶嵌着 12平米的巨幅刺绣,几乎透明无痕的真丝屏框中,牡丹簇簇、艳绽怒展,摇霞拽翡、滴露生香,更令人叫绝的是背后绣得竟是与前面截然不同的另一幅牡丹画作,同样是花鲜蕾妍、姹紫嫣红。置身屏前丛花盈面、香浸心脾,清馨畅快之感陡然而生。有荧晰万点的古画《清明上河图》,刺绣《清明上河图》市场上常见,但像她绣的这种精尖程度可是难得一见,颜色的细腻、物象的明晰、界点的清准、动势的趋预、个性的张扬,都是“寻常看不到”的极致高度,特别是荧光彩线的运用,为作品赋予了“活起来”的审美奇效,说它是旷世珍品亦不为过。有寺庙道场旌帘幕帏的经典代表作《佛祖布道》,慈祥妙蔼的佛祖手托金钵遍洒甘霖,周边青莲花藕香荷飘绕护身,祥云瑞气里诸天尊洞察三界,辉煌蔚蓝中众菩萨听法诵经。青花珐琅彩精绘色效、炫烂花雨层无垠空间,瑰丽晴灿,美不胜收,入刹必为旌幡法幢中的传世之作。还有典雅华贵的真丝旗袍、衣裙,洒丽飘逸的苏锦围巾、披肩,玲珑剔透的宫闱团扇、台屏,珠光宝气的箱包、挂饰……。这里简直就是中国刺绣的精品宝库,闪烁着中国苏绣的智慧与技艺的光辉,代表着苏绣艺术最高最新成就的展馆之一。
除此之外,她还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支持各种文化艺术事业,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地方的刺绣艺术的研究与推广,举办过多届慈善刺绣艺术培训,无偿的扶助残疾人掌握刺绣技术实现自立自尊,资助环境建设改善、参与青少年儿童才华展示等诸多大型活动。当然这些她没有想到过回报与收益,但这些却不能不增加她的社会影响,这些也不能不融入市场的诚信、公心的优秀社会形象之中去,就不能不引起公众的关注和人情的亲和,它的市场也自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市场兴旺,她们的企业也就不断壮大和发展,现在他们的一线刺绣人员多达几百名,诸多佳作品正在源远而生,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他们还相继成立了科研机构、精绣机构,专门有一批研究人员设计研发新型图案供她们生产特制,来满足人员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和社会建设需要。她们所推出的产品现在已经成了各地刺绣企业和爱好者的范本,面试时幅作品,至少有八幅被众多商家企业及刺绣爱好者所模仿、所使用。即使有举报有人用他们推出的作品去商用、去盈利,她也很少去追究、去索赔,她想只要大家都用我们的作品、都追求我们苏州的刺绣艺术,就足以欣慰自己的心愿了。而众多的刺绣企业和爱好者,都自觉地把它当成当代的刺绣行业的领军人物,看成是刺绣的一面旗帜和一位当代刺绣的代表人物。确实,她的绣品、绣艺、绣法以及对刺绣的影响,在当前的刺绣世界,无疑是位佼佼者,是位走在前列至今无人超越的刺绣新峰。
目前,他们的刺绣市场已经遍布全国、落户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的一位俄罗斯老刺绣艺术家已经与她合作20余年,现在已八十岁高龄,仍然与她紧密联系、试试互访,并表示在有生之年中,一定要把美丽的苏绣,传遍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
现在,她的名字草已传遍刺绣界和刺绣市场,她也获得了诸多国家荣誉和奖励,并被评为中国多家行业模范人物,她的刺绣作品也屡获世界大奖,这一切都是源于它的勤奋包容,她的精美绣艺,她的创意进取,在她的这种追求和这种奇迹中,巧夺天工,是她理所应该的收获。
(行业名师网编辑欣闻上传)